“沒有生態主導型企業的引領,沒有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,‘強工興產’只能是一句空話。”在4月7日召開的市委常委會(擴大)會議上,王廣部書記的話擲地有聲。產業是高質量發展的根基。在當下產業發展邏輯下,具有生態主導力和核心競爭力的龍頭企業、“鏈主”企業,可以帶動一個產業,激活一域經濟。市委將生態主導型企業的引領,作為實現“強工興產”的先決條件,無疑抓住了縣一級構建新發展格局、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所在,也正是今后全市上下努力的方向所在。
所謂生態主導力,就是企業在所屬行業綜合生態系統中的影響力、支配力和引領力。頭部企業、“鏈主”企業在產業生態中處于樞紐地位,核心凝聚力強。抓住這些企業,就相當于抓住了產業鏈供應鏈的“牛鼻子”。正如“十四五”規劃綱要提出,實施領航企業培育工程,培育一批具有生態主導力和核心競爭力的龍頭企業,各地政府在打造產業鏈“鏈主”企業的同時要重視發揮其生態主導力。縱觀以新一代信息技術為代表的“鏈主”企業華為、以高端化工為代表的“鏈主”企業萬華化學,或通過不斷培植拓寬產品生態圈,滲入用戶穿、戴、住、行等各方面;或通過打造一個體系完整的產業生態圈,帶動眾多細分的配套企業“背靠大樹好乘涼”,為推動一方經濟高質量發展源源不斷地輸送新動能。
在眼下的科技革命浪潮中,在創新和迭代不斷出現的背景下,發展生態主導型企業已被許多地方提上重要日程,作為推動當地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主攻方向。生態主導型企業作為“鏈主”,可以通過自己的技術創新、產品創新、業態創新、生態創新,與其他大量具有活力的中小微企業一起,形成互動良好的產業鏈、產業集群、生態圈,共同實現做強做優做大,并在促進其產業鏈中其他相關企業增長與發展的同時,為相關企業提供成熟的商業模式、創新產品發展路徑等。正因如此,在如今全球迎來產業鏈、供應鏈“雙鏈”調整戰略機遇、企業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關鍵時期,培育生態主導型企業,為其發展營造優質環境,已經成為各地提升產業競爭力的時代必答題。
產業生態好不好,主要看產業鏈的完整性、產業集群的協同性。產業鏈越長,集聚效應就越強;產業越協同,“化學反應”就越好。作為全國經濟百強縣,滕州的工業起步早、基礎條件好,41個工業大類中擁有32個,規上工業企業達到378家。尤其是近年來,我市堅持走產業集群化發展路子,注重“鏈長制”的建立推行,現代產業體系建設邁出堅實步伐。但“萬丈高樓平地起”,一個產業的培育需要一個較長的周期,絕非朝夕之功。將現有企業培育成為生態主導型企業,使其充分釋放生態主導力,將產業鏈、供應鏈牢牢掌握在手中,進而帶動“工業倍增”,實現“強工興產”,正是?“綱舉目張”的科學之策,也是當下各級干部務必正確把握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向。毫無疑問,培育生態主導型企業,滕州有基礎、有條件。像兗礦魯化、聯泓新科等高端化工類,騰達緊固、中材鋰膜、北玻院等新材料類企業,不僅體量大、效益好,且是我省重點培育的產業集群企業。立足資源稟賦,為頭部企業提供最好的資源、最優的服務,使其盡快延鏈補鏈,實現擴能提質,正是推動產業結構不斷優化,助力全市工業經濟轉型升級、高質量發展的應有之義。
培育生態主導型企業,要聚焦關鍵、找準痛點,精準發力。企業的發展離不開敏銳的未來戰略目光,也離不開“組合拳”式的政策紅利。作為地方政府,要切實打開思路、優化機制,精心篩選一批企業進行重點培育,高標準實施生態主導型企業培育提升計劃,堅持“一企一策”提供定制化發展路徑,推動企業向規模化擴張、專精特新轉變。要充分發揮“鏈長制”作用,從實際出發制定產業鏈發展配套政策、繪制產業鏈地圖,統籌推進項目建設、人才引進、政策扶持等工作,通過“鏈主”抓鏈條傳導,增強產業吸納力。要以“鏈式”招商手段,吸引更多配套項目、吸納更多優質資源,進一步優化產業內部生態,增強供應鏈的穩定性,反哺“鏈主”發展。掌握核心技術,是生態主導型企業的“制勝法寶”。要高度重視“鏈主”企業研發創新能力的提升,通過支持“鏈主”企業聯合上下游共同開展終端及其配套產品研發和產業化、深入開展核心技術攻關等方式,提升產業鏈引領帶動作用,為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全面賦能。
培育生態主導型企業,營商環境尤為重要。以企業發展需求為導向,提供更精準服務更有力保障,鼓勵、引導和支持企業與地方發展“同頻同向”,必須為企業營造優質的發展環境。要充分尊重市場規律,尊重企業主體,有求必應、無事不擾,讓企業安安靜靜思考、心無旁騖發展。要發揮“看得見的手”的作用,做好企業發展所需、政府竭盡所能的文章,在嚴峻的企業發展競爭道路上,推一把、扶一把,讓企業發展突破瓶頸期、跨上快車道。只有真正將企業當親人,將企業事當成自家事來辦,才能凝聚起地企攜手奮進的強大合力,一步一步推動企業成為“頭部”、當上“鏈主”,共同邁出地企高質量發展新步伐。